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智慧树小小智慧树金龟子城堡看我72变新闻袋袋裤芝麻开门智力快车快乐大巴快乐体验

外语学习背后的谜题

少儿资讯 来源:央视网 2017年12月11日 15:42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语言和想象力被认为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灵长类“亲戚”的重要特征。可能你觉得语言就是说话,但是语言却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科学分析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离不开语言这个桥梁。

  语言不仅能描述具体的事物,也能表达抽象的含义。它承载着文化,也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语言,甚至同一个学校中的不同的群体,说话方式和使用的词语都会有自己独有的鲜明特征。虽然其他动物也能通过某些方式进行交流,但只有我们人类拥有语言。

  用于交流的语言也有可能成为交流的障碍,巴别塔的传说体现了语言不通给人类带来的隔阂。如果你想和目标对象沟通,就一定要克服这个障碍,所以我们需要学习母语之外的语言。虽然幼儿学习发音的能力得天独厚,但年纪稍长的人也不用沮丧,词汇、语法等的学习基本不受年龄的影响。

  与此同时,为了消除语言不通的障碍,人们也在探求设立一门世界通用语的可行性。你是不是也在期待这一天?不过,当人们放弃母语开始使用通用语的时候,曾经的母语也就会难以避免地衰落。事实上,许多语言已经消失了,有一些则正在走向衰亡,研究者在争分夺秒地保存和记录这些人类文化遗产。

  聪明的你能够轻松应付学校的各门功课,但英语除外。学英语对你来说是件头疼的事。你常常分不清G和J的读音;没办法让自己的舌头发出 [ ʃ ]和[ ð ]的音;记单词令你痛苦万分,26个英文字母简直就像26只淘气的小蝌蚪,你总也搞不清它们在单词中的正确位置;而那些变来变去的句子时态和语气,更是让你摸不着头脑。此刻,你正在磕磕巴巴地朗读一篇英语课文,妈妈走了过来。“待会儿西西要来,让她纠正一下你的发音吧。”一提起西西,你立刻满肚子不高兴。说话奶声奶气的西西是你刚满7岁的表妹,从前一直是你的“跟屁虫”。

  自打去年从美国回来后,因为英语说得很溜,竟然摇身变成了你的“小老师”。妈妈还在唠叨:“什么时候你也能把英语说得像西西那么好?”你没好气地回答:“除非让我钻回你的肚子,从我还是胎儿起,你就开始给我听英语;我还是小宝宝的时候,你就带我到美国,让我像西西一样在那儿住两年。”

  “世界公民”

  虽说你是在赌气,但你的回答还真有点道理。科学家发现:胎儿在7个月大时,听力就已经发育完全。他们一出生,就能从陌生人中分辨出妈妈的声音,并熟悉那些在母体中听到过的音调。华盛顿大学的语言学家帕特利夏·库尔在她的一份报告中称:新生婴儿能够辨别所有语言发音中的细微差别,为学习任何一门听到的语言做好了准备,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堪称“世界公民”。然而,这种敏锐的辨音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退化。

  库尔曾经让精通英语的日本研究人员听“rake,rake,rake”的录音带,当她告诉他们紧接着放出的是不同的声音(“lake,lake,lake”)时,日本专家们一直在聚精会神地听辨,可是他们竟然完全没有听出“rake”和“lake”的差别!而正确分辨[r]和[l]的发音,对10个月以内的婴儿来说却根本不成问题。库尔对此的解释是:对于不断听到的语言(如母语),婴儿会保留并发展与生俱来的辨音能力,但对于那些很少听到的语言,他们会渐渐变得不再敏感,并最终丧失辨音能力。

  这样看来,如果妈妈在你还是婴儿,甚至胎儿时,就多给你读一些英语故事或歌谣,或许,今天的你真的会拥有一双灵敏的“英语耳朵”!

  “机会窗口”

  像西西那样,在四五岁随父母移居海外,很快就学会当地语言,并成为父母语言老师的例子并不少见。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指出:“一种普遍观察到的现象是,一个侨民的幼童可能在街上以令人惊异的速度学会第二语言,而且他的话可能说得非常流畅,甚至每个细微的音节变化都和当地人一模一样……”他认为:“儿童天生就有一种语言习得装置。”现代扫描技术的发展使得科学家能够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见本书第11页《读出大脑里的语言》)和脑电图(EEG)对大脑结构及其语言功能进行研究。

  科学家发现:那些幼年(6岁以前)就学会外语的熟练双语者,在处理句法时,外语与母语的句法引起的脑功能区改变没有差别;而较晚开始学外语(12岁以后)的双语者,不管熟练与否,与母语相比,在处理外语语法时,引起了大脑额下部和顶部区域的额外激活。也就是说,在完成同样的语言任务时,迟学的双语者比早学的双语者需要动用更多的大脑功能区,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这是否意味着大脑真的为人类学习外语提供了“机会窗口”?如果是的话,你只要在“窗口期”置身于第二语言信号丰富的环境中,不需要别人教授,你就能轻松自如地习得这门语言。而一旦过了这个时期,“机会窗口”就会关闭,你就会错过最佳的习得机会,第二语言的学习就会变得相对困难。这个“机会窗口”也被科学家称为敏感期,即人和动物在成长过程中,能够轻松习得某种技能的特定阶段。

  在动物身上,我们可以观察到这种敏感期的存在。例如,鸭子记住妈妈是谁的敏感期是在它们出生后的3天内。小鸭子在孵出后,只要和一个人接触很短的时间,比方说出生后15个小时到3天的那段时间,它们以后就会终生只跟着这个人,而不会跟着它们的鸭妈妈。

  对于人类母语学习存在敏感期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吉妮和伊莎贝拉这两个受虐儿童个案中找到证据。这两个个案都发生在20世纪的美国。吉妮被精神失常的父亲封闭在房间中长达13年,由于在此期间没接触过语言,后来即便有语言学家专门教导,她也始终不会把单词组织成有意义的句子。研究人员认为,由于吉妮获救时已错过了母语学习的敏感期,因此她无法再正常发展语言。

  而伊莎贝拉则幸运得多,她被父母关到6岁时获救,由于6岁仍在语言敏感期之内,她的语言发展十分正常。一年之后,她不但学会了说话,还进入了普通小学正常就读。

  外语学习是否也像母语学习一样存在敏感期?如果存在,开始和结束的年龄是多少?你一定十分关心这些问题的答案,因为你想知道自己对英语感到头疼是否真的因为错过了“机会窗口”。然而,尽管多年来神经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学家们都在从各自不同的角度研究这些问题,但到目前为止,他们并没有获得外语学习也有敏感期的证据。

  超越西西不是梦

  语言学家斯诺(Snow)和赫勒(Hoehle)试图通过实验来研究学习者的年龄因素在外语学习中所起的作用。他们以母语为英语的3~15岁的荷兰语学习者和成年的荷兰语学习者作为实验对象,对他们抵达荷兰的第一年期间,在自然语言环境下的语言习得情况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除了语音,在词汇、语法、课文理解、讲故事等方面的测试成绩,年长的学习者均高于年幼的学习者,其中对荷兰语掌握最快的年龄组是12~15岁组,最慢的年龄组却是3~5岁组。看来,这个实验的结果并不支持外语学习存在敏感期的推断。

  香港多所大学的心理学家、神经学家和教育学家与香港多家中小学、幼儿园合作,试图通过课堂实验和脑神经生理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香港儿童正式接受第二语言训练的最佳年龄以及香港学生进行第二语言学习的最佳方法。这项研究历时3年,有812名4~18岁的母语为汉语的学生参加。在实验中,研究人员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及脑电图去收集和分析学生在课堂语言学习中的脑神经活动数据,最终的结论是:儿童4岁时,可以开始系统地学习第二语言,但推迟到7~8岁甚至10岁时开始也不晚。由于早学者和迟学者的神经认知过程并没有明显的差别,第二语言学习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学习方法。

  认知神经学家也发现,其一,年龄因素在第二语言学习的不同领域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词汇学习基本不受年龄的限制,语法学习可能随着年龄变大难度也加大。其二,存在敏感期可能只有语音学习。如果一个人过了青春期才开始学第二语言,他将很难获得像母语使用者一样纯正的发音;而那些较早开始接触第二语言信号的孩子,比如说西西,她的辨音能力会比较强,会更容易获得接近母语使用者的发音。然而,仅仅是发音准确,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对语言的掌握就好,就像一个中国人汉语说得好但不识字,我们不能说他汉语好一样。衡量一个人是否熟练地掌握第二语言,我们需要看他听、说、读、写几方面的能力,需要看他能否和以这门语言为母语的人顺畅地沟通,需要看他能否使用这门语言进行其他学科的学习。这样看来,尽管你的英语发音没有西西标准,但只要学习方法得当,你的阅读能力、遣词造句能力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完全有可能超过西西。

  学英语能够改变你的大脑!

  从小学一年级起,你就开始学英语了。你花了很多时间去背单词、记语法和读课文,因为你很想在英语考试中拿高分,很想在西西面前更有面子,很想有一天能够听得懂外国人说话,看得懂他们写的东西。然而,学英语的好处可能不止你所想到的这些。

  美国西北大学的研究人员指出,使用双语是训练大脑的一种有效方式,会让大脑结构产生细微的变化。这个结论是通过测试使用双语对大脑的影响而获得的。在实验中,研究人员采用头皮电极来监测双语组学生和只讲英语的英语组学生对不同声音的脑波反应模式。在安静的实验条件下,两组学生的大脑对声音的反应方式很相似,但在嘈杂的环境下,双语组学生在处理声音方面远优于英语组学生。讲双语的学生能够更好地忽略掉喋喋不休的背景噪音,从说话者那里获取重要信息。这意味着,讲双语改变了脑神经系统回应声音的方式。该实验的研究人员认为,使用双语能够使听觉系统更加高效、灵活,并让一个人拥有更好的专注力。过去的研究也表明,使用双语甚至可以有效抑制老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

  伦敦大学神经学家安德里亚·麦塞立领导的研究小组也对25名仅会一门语言和25名会两种语言的志愿者进行过比较研究,结果发现:掌握双语的人位于大脑左侧顶皮层区的灰质更为密集,其中10~15岁开始学习外语的人尤为明显。麦塞立说:“观察灰质,我们能够知道某人对外语是否精通,因为灰质越密集,他的外语程度可能就越好。”大脑皮层灰质密度还与一个人的记忆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有关。

  神经解剖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在凹凸不平的大脑皮层中,存在着约140亿个形态不同、功能各异的神经元细胞。每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与多个神经元形成连接。这些形态复杂多样的突触连接以电和化学的方式完成神经元细胞间的信号传递。神经学家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大脑某区域突触连接的增加和强化。一个经典的实验发现:在有玩具的笼子中生长的幼鼠与在没有玩具的笼子中生长的幼鼠相比,前者大脑中每个神经元的突触连接要比后者多25%。还有研究发现,那些很少活动或缺乏社会交往的幼儿与正常同龄人相比,脑要小20%~30%。

  这样看来,就在你刚才读那篇英语课文的几分钟,你大脑的某个区域已经有成千上万个突触连接建立,已经有成千上万次神经电化学反应发生,你的大脑结构已经被重新塑造,有可能已经变得更加聪明。

  你一定感到很高兴,但也会有些困惑:到底是你的大脑让你拥有了复杂而不可思议的语言学习能力,还是你的语言学习过程让你的大脑变得更加复杂而神秘?其实,关于大脑与语言学习的问题,一直以来也同样困扰着全世界的科学家,并被他们认为是最具神秘色彩的谜题。美国杜克大学认知神经学家斯柯特·胡特尔曾说过:“人脑是我们所知的宇宙间最复杂的结构。探索人脑比探索宇宙更难,因为我们往往无法突破自己大脑的局限。要知道,我们大脑的主观经验常常无法指引我们了解大脑是如何工作的。”

《尖端科学》第一辑之语言的真相


《尖端科学》第一辑

  • 智慧树
  • 小小智慧树
  • 新闻袋袋裤
  • 动漫世界
  • 第一动画乐园
  • 动画大放映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Android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青少剧场更多

最热视频排行榜更多

860010-112206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