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棉花糖一直是个勤劳的好孩子,经常帮助云朵妈妈做家务。家里的酱油没有了,棉花糖出去帮云朵妈妈买酱油,路上却和小朋友们玩了起来。这是棉花糖第一次独自出去,这么久没回来,在家等着孩子的云朵妈妈可担心了!
很多妈妈会遇到像云朵妈妈这样的情况:孩子主动要帮妈妈“跑腿儿”,妈妈一边想让孩子独立做事,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一边担心孩子独自出行有危险。每次孩子独自出门,妈妈总是提心吊胆的,孩子回来晚一点家长们就忙着去找人。
还有一些妈妈希望孩子人格独立,将孩子的独立理解为一种时间和空间上的脱离。妈妈们把孩子放在一个陌生的环境后“撒手不管”,期望孩子能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从而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然而,这样做造成的结果往往和期待不符。
两种妈妈的做法都是为了孩子好,却不完全对,究竟怎么做才能放心有效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呢?
独立≠对孩子“撒手不管”
有的父母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很小就把孩子放在托儿所、幼儿园,让孩子从小就寄宿,在外地上学,去国外留学,以为可以培养和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然而,孩子会觉得父母不喜欢自己,将自己抛弃了。这种抛弃的想法让孩子绝望,但又必须坚强,从而形成“生活独立”的假象。这样的孩子内在的人格缺乏内核,外强中干,这样做对孩子造成的创伤远远大过孩子独立的假象。
只有当孩子与父母内心联系越紧密,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安全感,人格才能更独立。0-6岁是孩子的心理关键期,孩子感受到越多的爱和安全感,独立人格就会越坚韧。真正的独立是由内而外的散发,不能从外塑造。真正的独立,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自信和强大。
独立=对孩子 “适度粗放”式管理
家长对孩子的爱是毫不保留的,那么,如何营造孩子的安全感,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适度粗放”式管理不是“紧抓不放”,也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在一抓一放之间,合理引导树立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进入小学后,家长要抓紧时机,帮助孩子养成有规律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放手让孩子独自完成自己的事情:自己洗脸洗手,自己穿衣裤,洗袜子,独立做作业,整理书桌书包等。
家长们需要让孩子明白,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付出了才能收获。家长们没有原则地给予和满足会使孩子失去对生活的热情,认为所有的得到都是那么容易。家庭中可以设定奖惩机制,培养孩子的自信和自律,建立孩子的零花钱获取和支出系统,帮助孩子及早建立理财观。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们多多观察孩子,了解孩子心理和行为,才能因材施教,帮助孩子建立完整的独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