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智慧树小小智慧树金龟子城堡看我72变新闻袋袋裤芝麻开门智力快车快乐大巴快乐体验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少儿资讯 来源:央视网 2017年05月22日 16:56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我们从小被教导,一个人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但在大多数人心里“世界观”是个十分抽象的概念。但正是这个抽象的概念,直接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命品质。那么对于家长来说,这么抽象的概念,我们该如何告诉孩子,世界是什么样子。传统教育中,我们传授孩子知识,教导他们道理,这些对帮助孩子竖立自己的世界观,又有多少帮助呢?

        今天,我们花些时间,一点一点来梳理。

        我们看到的世界是一样的吗?

        好多年前,有一次在医院体检。在做色盲检查时,排在我前面的是一个20出头的男孩。医生给他看色盲检测图,他对着图片看了半天,然后摇摇头,呵呵笑着说,“不行,我想象力不够。” 当时医生就乐了,“小伙子,这与想象力无关!” 我就在他旁边,那个卡片上我可以清晰看到一个数字,但他却什么也看不出来。

        这件事给我的印象太深了,我当时就想,在过去的20多年里,那个男孩都以为自己看到的世界和别人是一样的吧?

        后来读了美国医学作家奥利弗.萨克斯的《错把妻子当帽子》,音乐教授皮博士认不出学生的脸,分不出玫瑰和手套,甚至有时会错把妻子当帽子。后经检查,才知道皮博士大脑的视觉中枢有个肿瘤,导致他视觉功能在不断地退化。但皮博士的视觉退化并不表现为看不见东西,而是他完全不知道自己看到的东西和真实的世界越来越不一样,而且他身边的人也都不知道。

        上面两个故事中的人都是因为视觉上的生理病态造成他们看到的世界和事实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科学研究,因为每一个人的神经系统发展细微上的差别,我们眼睛看到的世界,其实也是有着千差万别的。比如我们坐在一起,抬头看天空,你眼中的蓝和我眼中的蓝可能就不是一种蓝。

        我们先来看一这组有趣的图片:

        上面三张图片中的猫是同一只猫,但在不同动物的眼中看到的却完全不同。

        这是美国图画书作家布兰登.文策尔为孩子们创作的绘本《他们都看见了一只猫》中的插图。为了帮助孩子也能更好的理解“我们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是不同的”这样一个较难理解的概念,作者通过故事,非常生动形象地带领读者了解到,同样一只猫,在不同的动物眼中却是那么的不同。狗看到的猫是瘦瘦的,蛇看到的猫是红色和黄色的热力图,蜜蜂看到的猫是无数点点组成的图案,那么猫看到的自己又是什么样的呢?

        想想看,孩子们在看这本书时,一定会很惊讶,“啊!原来在蛇的眼里猫是这个样子的!那在猫的眼里,我是什么样子的?”

        这不是一本科普绘本,不是简单地告诉读者,不同动物的视觉系统的差别,而是透过各种动物的对比,将读者引向更深入的思考——我们以为我们看到的世界就是世界本来的样子,但事实上,不一定呢!

        有些孩子在看这本绘本之前可能从未思考过到这个问题,那么这本绘本就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家长可以和孩子探讨,还有哪些事,你看到的或你以为的与实际并不相同。这样的讨论,可以帮助孩子看到世界的更多可能性,也能更好地看到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如果我们眼睛看到的事物是一样的,那么是不是就可以说我们看到的、认识到的世界就是一样的呢?

        事实并非如此。我们都知道思维决定语言,但语言学家研究证实,语言也同样决定着思维。就像同样的彩虹,在汉语中被分为七种颜色,在英语中被分为六种颜色,而有些语言中却只有五种颜色。因为受到语言、思维、文化以及个人生命经验的影响,不同的人看到的、认识到的世界其实也是千差万别的

        如果我们认为别人看到的世界和我们的相同,那么我们就会认为他们的观点也要和我们的一样才是对的,如果不同,那就一定是对方有问题。这样在沟通上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甚至会出现争执。

        古人说“不与夏虫语寒”,其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有一次我对一位妈妈说,家长要尊重孩子,那位妈妈说,“是的,我很尊重孩子,我从来没有打过他!” 在那位妈妈的意识里,打孩子才是不尊重孩子,而嘲笑挖苦孩子和强行要求孩子做事情不算不尊重。

        ,也会因为理解上的差异造成沟通的困难,那么成人和孩子之间,类似的问题就更加常见。如果成人不能站在孩子高度去观察和思考,很可能会对孩子造成误解甚至伤害。

        世界是什么样子,其实是一个深刻的哲学话题,但是在父母陪伴孩子成长的那一段路中,家长们确实肩负着带领孩子去看世界的责任,那么如何让孩子看到世界的更多面向,怎样帮助孩子看到生命的更多可能,是值得每一位家长认真思考的问题。

        明晰成长的界线,和孩子一起看世界

        做了母亲后,我发现,自己不得不和孩子一起重新开始对世界的探索,以前以为自己知道的,后来才发现,原来只是在很小很小范围内的“知道”,甚至连局部都算不上,只是个小斑点而已。

        在最初做妈妈的那段时间,我总以为我比孩子知道的多,所以我的傲慢之心总是悄悄作祟,轻易地去怀疑孩子。

        记得儿子才一岁多时,一天下午四点多,我抱着他在小区里玩儿。他小手指着天空说“月亮”,我头也不抬地给他更正“是太阳”(心里想的是大白天的,哪来的月亮),然后他继续说“月亮”,我继续说“太阳”,直到他说第三遍时,我才抬起头,哦,天上真的挂着一弯弯的新月。我连忙满怀惊喜地对他说,真的是月亮哎,太阳还在西边没有落下去,月亮就已经出来了!那一次孩子给我上了一堂课,我悄悄问自己“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于是我开始慢慢学着谦虚地站在孩子的高度去看世界。

        有一天2岁多的儿子啪啪地拍打茶几,我刚要制止他,却发现,他拍一下,就停下来,过一会儿再拍,再停下来。仔细观察几次之后,我才明白,他并非淘气,而是他发现每次拍打茶几,上面的手持电话机就会随之晃动。他在找寻他的拍打和电话晃动之间的因果关系。当时我心里就想,还好我在想要制止他的那一瞬间停了下来,才没有打扰到他的探索。生活中,其实这样的情景很多,我们以为孩子在淘气,却不知道,孩子看到的和我们看到的不一样。看似的淘气,正是他们探索世界的过程。

        儿子小时候,形容爸爸高,总说爸爸顶到房顶了。我总觉得奇怪,爸爸身高并不是特别高,为什么孩子这么说呢?后来我蹲下来,和孩子一样高度时,抬头看身边的爸爸时,真的觉得他快顶到了房顶。

        这也让我明白了,为什么逛街的时候,孩子总要抱,不一定是因为他累了,很有可能是因为矮小的孩子在人群中,只能看到大人们的大腿和屁股,太没意思了,所以才要妈妈抱,因为高处可以看到更多好玩儿的。

        父母除了站在孩子的高度,以孩子的视角去看世界,同时也需要帮助孩子看到父母的世界与他们的不同。让他们也明白,很多他们以为的并非像他们以为的那样。也就是说“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这样的话同样适用于孩子。 比如很多孩子看到妈妈生气了,就会认为“妈妈不爱我了”,看到爸爸妈妈吵架,就会觉得“都是因为我,都是我的错”。作为父母,我们首先要能看到或听到孩子的心声,然后告诉他那不过是他的观点,事实并非如此。辨清事实和观点,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认识他自己,也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尊重自己和他人。

        今天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单纯把知识教给孩子、直接告诉他一些道理、直接传递看似正确的观点等等,这些做法并不能帮助孩子看到更完整的世界。因为作为父母的我们也不知道啊!

        既然我们都还不知道完整的世界是什么样子,那么,我觉得好的教育,就是成人放下自己所有的“已知”,去和孩子一起探寻更多的“未知”。帮助孩子看到世界的更多可能性,看到他自己的更多可能性;帮助孩子认识到,今天看似正确的观点,到明天也许就会被推翻;帮助孩子明白,他看到的世界,只是世界的某一面,而不是全部,给孩子留出属于他自己的探索空间,给他从更多角度去探寻世界的机会。

  • 智慧树
  • 小小智慧树
  • 新闻袋袋裤
  • 动漫世界
  • 第一动画乐园
  • 动画大放映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Android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青少剧场更多

最热视频排行榜更多

860010-112206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