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关于童年,我最美好的记忆就是既不缺乏安全感,又有充分的自由。”
----林格伦(Astrid Lindgren 1907-2002)
我的童年是在偏远的山村度过的,那个年代物质极度匮乏,人们首要的任务是想办法吃饱穿暖。
大人们白天得下地干活,男人吃完晚饭打扑克、吹牛,女人还要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缝缝补补。
孩子们的娱乐不多,无非就是上树捉鸟、下河摸鱼,以及偷人家地里的黄瓜吃。大人送孩子去上学也就是希望老师能帮着管教一下,顺便认识几个字,并没有光宗耀祖的期望。
我能接触到的书除了课本之外,也就是诸如《敌后武工队》、《桐柏英雄》之类有限的那几本连环画了。我家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了两本书,一本是《哥德巴赫猜想》,另一本是《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现在的孩子谁会看这种书呢,但我一整个暑假没事儿楞是把它们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虽然现在除了书名之外,里头的内容全忘了。
如今闲来无事,顺手把孩子的书拿来,看看能不能在童话里弥补一下童年未曾读过童话的缺憾,结果发现自己更感兴趣的是写童话的人,而不是童话本身了。
我对林格伦这个名字并不熟悉,但我给孩子念过长袜子皮皮的故事,也注意到瑞典20克朗纸币上正面是她的头像。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在全球所有作家的作品翻译出版数量排行榜上,林格伦排名第18位,排在她之前的包括莎士比亚、大仲马、马克吐温、陀思妥夫斯基等文学巨匠。而如果只算童话作家的话,她排在埃尼德·布赖顿(英国)、安徒生和格林兄弟之后,列第4位。
迄今为止,林格伦的书在全世界已经被翻译成了95种语言,总共卖出了1亿6千万册!林格伦在瑞典家喻户晓。
1995年:瑞典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以林格伦的名字命名为“Astrid 1号”,卫星上的三个仪器则以她笔下的三个角色—皮皮、米奥和埃米尔命名。
1981年:在林格伦的家乡维默比建起了以其作品中的人物和场景为蓝本建成的主题公园“童话村—林格伦的世界”,每年接待超过三十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1958年:林格伦获得安徒生奖,这是儿童文学的最高奖,有“儿童文学的诺贝尔奖”之称。
1、孩子最初的安全感来自相爱的父母、和睦的家庭
林格伦1907年11月14日出生在瑞典东南部斯莫兰省(Småland)小城维默比(Vimmerby)北郊一个叫Näs的村子里。
父亲塞缪尔在上小学时就默默地喜欢小他四岁的汉娜,毕业后在一个婚礼上意外重逢,从此书信往来。不久汉娜又到维默比去学织布,塞缪尔经常跑去城里看她。
两人一块儿散步,到咖啡馆喝茶。后来才知道其实两人都不喜欢喝茶,只是那个时候人们普遍认为喝茶比喝咖啡更有品位,而两人又都想给对方留下个好印象。
初春,雪后的傍晚,在教堂院子里的树下,塞缪尔向汉娜求婚成功。“他们俩深爱着对方,这让我们几个孩子很有安全感,何况在我们有任何需要时,他们也从来不会让我们失望。而且,在Näs的那些日子里,孩子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四处玩耍,他们俩从来也不干涉。”
林格伦的父母性格沉稳而自信,和睦的家庭给了孩子们强烈的安全感。1999年,林格伦把父母的经历写成了书《塞缪尔和汉娜》,入选了瑞典电台听众评选的“千年爱情故事”。“他们俩的感情美丽而动人,比我在好多书里看到的罗曼史更深情”。
林格伦有一个哥哥、两个妹妹。四个孩子都从事与文字相关的工作,哥哥Gunnar是国会议员,还写了许多政治讽刺作品,大妹妹Stina是翻译,小妹妹Ingegerd是记者。兄妹四人打小就相处得十分好,长大以后姐妹们每天都会打电话聊聊天,定期还大家一起回Näs看看哥哥。
2、童年如果没有自由,哪里会有快乐
百年前乡村的童年不只是游戏,同时还意味着田间艰苦的劳作:种芜菁、拔除荨麻之类的杂草、收割庄稼等等。 “那会儿我们都得下地干活,但农闲的时候,我们想干嘛就干嘛,没人管我们,就是玩啊玩啊。我们几个居然没有人把自己玩坏,也真是个奇迹!”
林格伦在《吵闹村的孩子们》(Bullerby children)用孩子的视角描写了这种欢乐的童年,那是一个充满了游戏和想象的世界,是林格伦时时刻刻都想回去的童年。
“石缝里随处可见野草莓,春天蓝色的花朵漫山遍野,草地上长满了黄花九轮草,我们还知道在哪里能找着蓝莓,林地里的苔藓上布满俏丽的粉色小花。Näs周边有很多围场,那里的每一条小道、每一块石头、长满睡莲的小溪、每一道沟渠和小河,甚至每一棵树,我都熟悉。”美丽的大自然不但是孩子玩耍的场所,也是激发他们想象力的源泉。
“我们四个是怎样尽情地玩呐!从天亮一直玩到太阳落山,玩起来完全不知道累,高兴得忘乎所以,有时简直就是在玩命,而我们却浑然不觉。再高的树我们也要爬上去玩,在锯木厂的木板堆间跳来蹦去。在高高的屋脊上来回走,假使脚上稍有不慎,恐怕就再也不可能这么疯玩了。”林格伦他们几个,加上其他的小伙伴,经常玩的一个游戏叫“不沾地(don’t step on the floor)”,在屋子里的各种家具上爬来跳去,不许踩地。《长袜子皮皮来了》里皮皮和汤米、阿妮卡也玩了这个游戏。
林格伦和哥哥还玩了一种游戏叫“捅你一下”,两人分别从屋子两端跑过其他房间,冲到厨房里互相拿手指戳对方的肚皮,大叫“捅你一下!”。同样,这个游戏也出现在林格伦的童话故事里,不过这次是《埃米尔和艾达》。
某一天,林格伦突然发现自己已经长大,再也玩不了那些游戏了:“这种感觉很奇怪,很悲伤。如果没得玩了,那我们该干什么呢?”
林格伦的儿子拉尔斯说:“我妈妈不是那种坐在公园长椅子上看着孩子玩的妈妈。她自己也要玩,而且我觉得她跟我一样,玩得也很高兴。”
3、也许老师的鼓励能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
1914年,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7岁的林格伦上学了。上学第一天。小林格伦紧紧攥着妈妈的手,无比紧张。点名很正式,有些孩子吓得哇哇大哭。叫到林格伦时,她也没忍住哭了起来。老师告诉她如果愿意的话,可以到座位上去坐下。“突然间眼泪就止住了,我也不再害羞了。现在我只想跟同学们待在一块儿,完全不想一个人回到座位上去。站在我前头的是一个穿红色羊毛裙子、黑头发、漂亮的女孩,我想跟她做朋友。我小心翼翼地捅了她一下,看她不理我,我就不停地捅。然后她猛然转过头来,怒不可遏地瞪了我一眼,我羞愧得恨不得地上有个缝好钻进去。结果,后来我们俩成了前后桌,也是最好的朋友,她的名字叫玛尔塔。”
林格伦特别喜欢上学,也许她后来在文学上的成就部分归功于语文老师滕斯特罗姆先生吧。他总是在课堂上念林格伦的作文,鼓励她写作。13岁那年,林格伦的一篇习作发表在《维默比时报》(Vimmerby Times)上,为她赢得了“维莫比的拉格洛夫(注))”的美名。
(注:拉格洛夫Selma Lagerlöf 1858-1940 瑞典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耶路撒冷》,童话《骑鹅旅行记》等。190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瑞典第一位得到这一荣誉的作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
4、“没有书的童年,不叫童年”——林格伦
林格伦家雇了个名叫斯万的人,帮他们放牛养牛。斯万和妻子克里斯汀、女儿埃迪特住在村子里一个木屋里。林格伦和哥哥特别喜欢跟比他们大几岁的埃迪特一块儿玩,埃迪特的卧室在木屋的小阁楼上,里头有很多好玩的东西:玩偶、邮票、装满珍珠的盒子和故事书。有时埃迪特不在家,他们俩就偷偷爬到阁楼上去玩,但总能被克里斯汀发现。他们觉得她有一双精灵般的耳朵,总能听到楼梯上的响动。克里斯汀虽然不允许兄妹俩私自上楼,但经常给他们做美味的煎饼吃――林格伦觉得那是世界上最好吃的煎饼了。
埃迪特家的厨房很小,只有一条长木凳、几把椅子和一座铁炉。就是在厨房里,4岁的林格伦听埃迪特讲童话故事。雨滴拍打着格子窗户,噼啪作响,这间厨房对林格伦来说充满着神奇的魔力:“我跟哥哥坐在地上,听埃迪特讲巨人和仙女的故事。啊!我幸福得简直可以当即就死在那里!在那一瞬间,四岁的我突然产生了读书的渴望,我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些花体字,埃迪特都认识,而我却不会。仿佛因为某种神奇的魔法,厨房里到处都是精灵、巨人和仙女。”后来林格伦的作品里很多厨房的场景都是以埃迪特家的厨房为蓝本刻画出来的。
但凡能接触到的书,兄妹四人都要读,他们还模仿书里的游戏,按照书里的情节写歌。有一回,林格伦为了哄妹妹Ingegerd睡觉,直接把手上正在看的书里的文字唱出来,居然真把妹妹哄睡着了。对于读书,林格伦觉得“自己整个人都投入进去了,包括视觉、嗅觉、味觉。书那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比对世界上其他任何东西的感情都要来得强烈。”每得到一本新书,那“几乎是一种快乐到心痛的感觉”。除了圣诞节能得到新书作为礼物之外,兄妹几个都是从朋友和学校图书馆去借书读。不管是《绿山墙的安妮》,还是《汤姆·索亚历险记》,他们都如饥似渴,一口气读完。
林格伦19岁离开家,到斯德哥尔摩工作。工资不高,又远离了家人,“读书,让我度过了每一个孤独而无聊的周日。”第一次走进市图书馆,林格伦几乎要喜极而泣了,“我永远也忘不了那天踏进那壮观的大楼、看到里头一眼望不到头的藏书时激动的心情。我以为所有的书我都可以自己取下来看。我在里头逛了很久,东翻翻,西看看。”一直等到图书管理员告诉她借书得办卡,而办卡需要好几天时间。“我失望极了,难受得要死。我突然间就崩溃了,号啕大哭起来,真是丢死人了。”这一幕让图书管理员手足无措。“他一定以为我对文学的爱好已经到了一种痴迷的地步了。”
读书伴随了林格伦的一生。有些书她不但自己反复诵读,后来还念给孩子和孙辈们听,比如《金银岛》、《小王子》、《长腿爸爸》。她的阅读兴趣还包括诗歌、哲学、历史小说和人物传记,除了大量瑞典作家的作品之外,她还特别喜欢德国诗人海涅和歌德的诗歌。除了母语瑞典语,她还可以阅读挪威语、丹麦语、英语和德语原文的著作,床边总是放着《战争与和平》、《奥德赛》、《神曲》等书。在斯德哥尔摩市中心的公寓和菲吕松德岛的度假屋里,林格伦的藏书多达4千两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