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现在,小朋友们的竞争压力比较大,父母通常都会给孩子报这样或者那样的课外班。最后的结果是,很多孩子每天都疲于应付各种辅导课和考试,闭塞了视野不说,学到的知识也未必牢固并且真正掌握。
其实,课本上的很多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只要小朋友们细心观察,认真琢磨,生活中处处都可以成为学习的课堂。并且,这种带着疑问的探究式学习,还会让我们的记忆更深刻,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今天,小编就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一些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现象,它们的背后可都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哦~快来看看吧!
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这个现象背后真正的物理原理是什么呢?如果你能把这个问题解释清楚,初中物理对流、压强那一部分的内容你就一定没问题。
简单说来,水从底部加热,在沸腾之前,由于温度不同产生对流,大部分产生的气泡在水内压力作用下破裂,其破裂声和震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的作用下升到水面才破裂,因而响声比较小。
下雪不寒化雪寒
下雪天和化雪天,什么时候更冷?也许爸爸妈妈们也告诉过小朋友,下雪不寒化雪寒,说的就是下雪天反而没有雪后更冷。这只是我们生活的小常识,那么它背后的物理原理是什么呢?小朋友们如果能多问一个为什么,获得的知识就会更多了。
简单说来,雪是高空中的水蒸气凝华或水滴凝固形成的,它的形成过程无论是凝华还是凝固都是放热过程。而化雪是融化过程,需要吸收空气中的热量,所以我们反而会觉得更冷。
坐地日行八万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两句诗出自于毛泽东的古诗作品《送瘟神》。那么,这两句诗词究竟是作者的夸张呢,还是有着严谨的科学依据?其实,如果小朋友们学过地理或者物理,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地球的半径大约是6370千米,地球每自转一圈,地球表面的物体就大概可以走40000千米,也就是约8万里。当然,理解这句诗,还需要小朋友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怎么样,即使是拿起一本语文书,有心的小朋友也会从中悟出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你能做到吗?
水银泻地
这是我们经常用的一个成语,形容无微不至,极为细密周到。也比喻非常流畅,一气呵成。可是,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水银泻地、无孔不入”的现象吗?其实,这是因为水银的密度很大,通常会大于一般的物质。同时,水银具有流动性,故而容易沉在其他物体的下面。
真金不怕火炼
真金不怕火炼,这也是我们经常用的一个成语,通常比喻正确的事物经得住考验,非常可靠。其实,这背后的科学道理是,金的熔点超过1000℃,而一般火焰的温度最高只能达到800℃。由于火焰的温度小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会熔化。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冬天,很多小朋友都喜欢和爸爸妈妈去滑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是我们经常用的一个成语。不过,你知道冰面的形成为什么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吗?其实,水的温度在0℃~4℃之间特性是热缩冷胀,4℃时水的密度最大.当整个水温都降到4℃时,水的对流停止.气温继续下降时,上层水温降到 4℃以下,密度减小不再下沉,底层水温仍保持4℃,上层水温降到0℃并继续放热时,水面开始结冰.由于水和冰是热的不良导体,光滑明亮的冰面又能防止幅射,因此,热传递的三种方式都不易进行,冰下的水放热极为缓慢,结成厚厚的冰,当然需要很长时间的天寒。
怎么样?教室窗外的“景色”是不是也很美妙?有时候,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其实也是学霸养成的一条捷径。各位爸爸妈妈,你们说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