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智慧树小小智慧树金龟子城堡看我72变新闻袋袋裤芝麻开门智力快车快乐大巴快乐体验

怎样才能帮宝宝战胜依赖心理,学会独立?

亲子教育 央视网 2016年04月19日 17:50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现在的孩子在父母眼中都是宝。为了培养孩子,一些父母往往对孩子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大小事情大包大揽,什么都舍不得让孩子干。这种做法对吗?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吧。

  小慧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她三岁时,父亲病故了,她和妈妈与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母亲是银行职员,家里的经济状况良好。小慧自幼失去父亲,母亲及姥姥、姥爷觉得她比其他孩子可怜,所以对她关怀备至,几乎所有的事情都由母亲包办代替,以致到二年级还不会系鞋带、穿衣服、梳头,连吃饭也得妈妈喂。晚上睡觉时,她只有搂着妈妈的脖子方可入睡。家庭过分的溺爱导致其胆小、懦弱。上课时,只要教师走到她跟前,她就显得很紧张,正在写字的手就会打颤,无法书写。要是教师提问她时,她就会脖子和脸都涨得通红,越是急就越说不出话,如果继续追问她就会掉泪,但仍旧一言不发。因此,小伙伴们也都不喜欢和她一起玩了。

  上边这个案例可能比较极端,但还有更极端的例子。最近的新闻报道中就有一位神童退学的案例引人深思。“神童”魏永康17岁考入中科院硕博连读却遭退学,母亲曾学梅曾代劳他生活上的一切,而今忏悔:“是我害了他。”而类似的案例也并不鲜见。

  相信还有很多在成长中的孩子,会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什么都不用管,你只要好好念书就行。”但事实是,孩子总有一天要独立面对一切,父母总有一天会离开孩子。如果孩子除了读书什么都不会做,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一旦没有了父母亲人的照顾,他的世界就会坍塌。那要如何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呢?

  什么是依赖心理?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依赖心理是越来越多地摆在家长和教师面前的问题,像小慧和新闻中的神童这种情况已经难以适应学校的正常生活和社会交往。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教育。最大的“敌人”就是来自父母与长辈的溺爱。现在,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便是这个家的未来和希望,真是“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不让孩子受一点儿累,吃一点儿亏,把自己当初没有得到的恨不得在孩子身上全补回来。怕孩子被别人欺负,不让孩子同小朋友交往,上学、放学都有专人接送,他们把孩子完全“囚禁”在自认为很“舒适”的环境里。这样做的后果有两种,一种孩子像小慧一样胆小、恐惧、焦虑和自卑,另一种则是恃宠、骄横、目中无人和自负,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小奴隶”与“小皇帝”。这两种孩子在与别人交往时不自觉地都带上了自身的特点,他们不知道该怎样与小伙伴交往,因而大家不欢迎这样的孩子。

  依赖心理的危害

  事事依赖父母亲人的照顾,其实就是丧失自我和独立人格的一个过程。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习惯了父母亲人的照顾和呵护,使孩子不仅不能有效建立自理能力、不能自我管理,还会在心理上形成依赖人格。一旦依赖人格形成,想要克服却已经是难上加难了。 

  依赖别人,意味着放弃对自我的主宰,这样往往不能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他们容易失去自我,遇到问题时,自己不惯于动脑筋,往往人云亦云,赶时髦,随帮唱影易产生从众心理。

  依赖心理主要表现为缺乏信心,放弃了对自己大脑的支配权。往往表现出没有主见,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能力不足,甘愿置身于从属地位。总认为个人难以独立,时常祈求他人的帮助,处事优柔寡断,遇事希望父母或师长为自己作个决定。

  依赖性强的学生喜欢和独立性强的同学交朋友,希望在他们那里找到依靠,找到寄托。学习上,喜欢让老师给予细心指导,时时提出要求,否则,他们就像断线的风筝,没有着落,茫然不知所措。在家里, 一切都听父母摆布,甚至连穿什么衣服都没有自己的主张和看法。一旦失去了可以依赖的人,他们会常常不知所措。依赖性过强的人需要独立时,可能对正常的生活、工作都感到很吃力,内心缺乏安全感,时常感到恐惧、焦虑、担心,很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等情绪反应,影响心身健康。

  如何应对依赖心理

  应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使家长和孩子共同认识到这种依赖心理的危害性,取得家长的支持。

  在家庭内改变孩子。家长要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的习惯。家长要有耐心,因为孩子刚开始学做事时可能会笨手笨脚,甚至磕磕绊绊;家长要放心让孩子去做,不怕麻烦,在旁边给予必要的指导,并及时给予反馈,有进步时要表扬、鼓励,增强孩子的责任感和自信心,从而减少对父母的依赖心理。

  在学校创设环境改变孩子。教师要对这样的孩子更多地关心,鼓励其他学生与他们交往,组织各种活动小组让他们参加,对他们的哪怕一点点的进步也要及时鼓励,使之得以巩固。教师可对他们进行一些交往技巧的指导,如微笑、关心他人等,使他们学会正常的交往。

  依赖型人格

  依赖型人格是指缺乏独立意识的人格。可以通过《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进行判断。依赖型人格会在生活中表现为依赖型人格障碍,是一种心理疾病,可以通过习惯纠正法和重建自信法进行调试。 

  美国《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将依赖型人格的特征定义为:

  1.在没有从他人处得到大量的建议和保证之前,对日常事物不能作出决策。
  2.无助感,让别人为自己作大多数的重要决定,如在何处生活,该选择什么职业等。
  3.被遗弃感。明知他人错了,也随声附和,因为害怕被别人遗弃。
  4.无独立性,很难单独展开计划或做事。
  5.过度容忍,为讨好他人甘愿做低下的或自己不愿做的事。
  6.独处时有不适和无助感,或竭尽全力以逃避孤独。
  7.当亲密的关系中止时感到无助或崩溃。
  8.经常被遭人遗弃的念头所折磨。
  9.很容易因未得到赞许或遭到批评而受到伤害。

  只要满足上述特征中的五项,即可诊断为依赖型人格。

  依赖型人格源于人类发展的早期。幼年时期儿童离开父母就不能生存,在儿童印象中保护他、养育他、满足他一切需要的父母是万能的,他必须依赖他们,总怕失去了这个保护神。这时如果父母过分溺爱,鼓励子女依赖父母,不让他们有长大和自立的机会,以致久而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会逐渐产生对父母或权威的依赖心理,成年以后依然不能自主。缺乏自信心,总是依靠他人来作决定,终身不能负担起选择采纳各项任务、工作的责任,形成依赖型人格。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极具代表性。有一对夫妇晚年得子,十分高兴,把儿子视为掌上明珠,捧在手上怕飞,含在口里怕化,什么事都不让他干,儿子长大以后连基本的生活也不能自理。一天,夫妇要出远门,怕儿子饿死,于是想了一个办法,烙了一张大饼,套在儿子的颈上,告诉他想吃时就咬一口。等他们回到家里时,儿子已经饿死了。原来他只知道吃颈前面的饼,不知道把后面的饼转过来吃。

  这个故事讥讽得未免有些刻薄,但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也不能说没有,特别是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视之为宝贝,孩子的日常生活严重依赖亲人,造成长大以后生活自理能力极差。某报曾载有个学生考取了出国留学生,但该生一想到出国后没人给他洗衣,没人照顾他的生活就感到恐惧,最后只好放弃出国机会的事。据天津市少工委对15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其中51.9%的学生长期由家长整理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具;有74.4%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离开父母就束手无策;只有13.4%的学生偶尔做些简单家务,情况实在令人堪忧。从以上分析可知,目前独生子女教育如果不抓紧抓好,有些孩子很可能会形成依赖型人格,从小的方面讲影响了个人的前途,从大的方面讲则是影响一代人的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的命运。

  如何帮助宝宝摆脱依赖心理?

  1、尊重并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一岁的孩子就有了独立意识的萌芽,他们什么都要来一个“我自己”,自己拿小勺吃饭,自己搬小凳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不仅要独立臆穿脱衣服、洗脸洗手,而且还要自己洗手绢、洗袜子,自己修理或者制作一些玩具,甚至还想自己上街买东西,自己洗碗。对于孩子正在增长的独立意识,家长一定要予以重视,并支持、鼓励他们:“你只要好好学,一定能做好!”千万不能泼冷水:“你还小,干不了!”

  2、帮助孩子克服依赖心理

  家长的过分宠爱,反而使孩子原先自己能做的事情也会不愿意去做,碰到一些困难就喊爸叫妈,完全依赖他人。因此,父母、长辈必须改变包办代替的做法,使孩子克服依赖他人的心理。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应当帮他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

  3、尊重孩子

  家长要注意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式,要认真听孩子讲话,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孩子吃饭不要硬逼,让孩子做事尽量不用命令的口吻。不要当众手指责孩子“不争气”、“笨蛋”、“没出息”等,这样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事实证明:受到父母充分尊重的孩子,大多待人友好、懂礼貌、举止大方、自我独立意识强。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孩子受到应有的尊重的良好反应。

  4、不要过度保护孩子

  在欧美国家,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他们主张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孩子一出生就让他独宿一室,极少与父母同住。孩子学走路时,跌倒了,就让他自己爬起来。这样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5、从兴趣上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

  让孩子们做任何事都要避免简单的命令,防止他们产生对立情绪或厌恶心理。孩子对游戏活动有强烈的兴趣,让孩子做些象征性的劳动时,要尽量游戏化,这样他们就会以极大的兴趣积极参加。如果能经常地坚持训练,他们就会逐步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独立性和勤劳、不畏艰苦是密不可分的,只有爱劳动,不怕艰苦,才能够独立起来。

  6、为孩子独立性的发展提供条件和机会

  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必须解放孩子的手脚,放手让他们去做那些应该做而且又是力反能及的事情,即使孩子做得不好、处理得不圆满也没关系。有些家长总怕孩子做不好,习惯于包办代替,习惯于指手画脚,总以担忧的目光注视和提醒孩子,或者干脆替孩子扫除障碍,铺平道路。这种态度和做法,有意无意地束缚了孩子的手脚,阻碍了他们独立性的发展。

  7、教给孩子独立做事的知识和技能

  孩子不仅要有独立意识,而且还要有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即不仅愿意自己做事,而且还会自己做事。例如,怎样择菜、洗菜,怎样扫地、擦桌子,这些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进行的。独立性还表现在孩子学习、交往等各个方面。家长要教孩子自己完成游戏和学习任务,自己去和同伴交往,当孩子和同伴发生纠纷时,还要教他们用各种有效的方式自行解决矛盾。

  8、让孩子自己决策

  自己决策是独立决策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自己决策的能力。孩子的事应该由孩子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决定。玩具放在什么地方?游戏应该怎样布置?和谁玩?玩什么?这些孩子的事,家长不要作决定,要让孩子自己去动脑筋,想办法,作出决策。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分析,引导孩子判断,但不要干涉,更不要包办,代孩子决策。

  • 智慧树
  • 小小智慧树
  • 新闻袋袋裤
  • 动漫世界
  • 第一动画乐园
  • 动画大放映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Android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青少剧场更多

最热视频排行榜更多

860010-1122060100
1 1 1